卷首語 EDITORIALS

《聲韻詩刊》第74期卷首語:血之玫瑰

由於歷史、宗教和政治等各方面錯綜複雜的原因,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有不可調和的矛盾,蒙難的永遠是平民。理性溝通失效時,戰爭在磋商中越加瘋狂,此時往往令人想起詩。在郭婷的建議下,我在本期《聲韻詩刊》策劃和組織了體量龐大的「血之玫瑰」巴勒斯坦詩歌專輯。刊登此專輯,並非要支持衝突的哪一方。傷害了平民的任何一方都應該受到譴責。

時隔數月,特別主題徵稿「鯨」終於刊登出來了。二十六首詩歌回應今年七月在香港西貢對開海面死去的布氏鯨。除了香港本地詩人的作品,還有來自澳門、新加坡、京都、柏林和馬來西亞等地的詩人供稿,足見此事也獲得各地關注。畢竟布氏鯨是由於不理性的人類活動而死亡,不是被浪漫化的鯨落,而是一個人類糟蹋生態的活生生的例子,而生態環境是全球持續關注的事情。

十月,世界的目光再次轉移到戰爭。哈瑪斯組織突然襲擊以色列,繼而以色列狂轟並進軍加沙地帶。國際新聞都聚焦於此次越演越烈的軍事衝突之中。時至今日,以色列的空襲已經造成加沙地帶近萬名平民死亡,傷者更不計其數。最令人痛心的是,目前為止,死難者中有三千多名兒童。而且,以色列為國際人道救援設下了重重障礙。另一方面,哈瑪斯組織綁架了逾二百名以色列平民。據說以色列各大城市也爆發反戰抗議,他們在每一張尋人啟事旁邊放上一雙被綁架者的鞋子。許多國家都不再用「以巴衝突」或「巴以衝突」這樣的詞,而改用「以哈衝突」或「哈以衝突」,針對巴勒斯坦的哈瑪斯組織,並且定義後者為恐怖組織。由於歷史、宗教和政治等各方面錯綜複雜的原因,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有不可調和的矛盾,蒙難的永遠是平民。理性溝通失效時,戰爭在磋商中越加瘋狂,此時往往令人想起詩。在郭婷的建議下,我在本期《聲韻詩刊》策劃和組織了體量龐大的「血之玫瑰」巴勒斯坦詩歌專輯。刊登此專輯,並非要支持衝突的哪一方。傷害了平民的任何一方都應該受到譴責。

華語詩壇過去對巴勒斯坦的詩歌都聚焦於男性詩人。除了《今天》詳盡介紹的馬哈茂德.達爾維什(Mahmoud Darwish),香港國際詩歌之夜邀請和翻譯過加桑.扎克坦(Ghassan Zaqtan),以及年輕一輩的塔明.阿爾巴霍迪(Tamim Al-Barghouti)和納捷宛.達爾維什(Najwan Darwish)。但是,華語詩壇卻甚少關注巴勒斯坦女詩人。在好奇的驅使下,我做了一些查閱和研究,發現了不少十分優秀的詩人和詩作,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法德瓦.圖甘(Fadwa Tuqan),馬哈茂德.達爾維什更寫過一首二十四節長詩獻給她(見本期第43–45頁)。圖甘的詩讓我們看到巴勒斯坦詩歌中的女性主義元素,特別是〈生產之痛〉(見本期第80頁)。詩人將女性的生產之痛與失國之殤聯繫起來,女性臨盆生產的痛楚同時也是她所在的土地蒙受的傷害。痛楚聯繫起了詩中的一組組對比:田野與廢墟、愛與痛、生產與死亡、屈服與反抗、曙光與黑暗、重生與傷口等等。縱使有些對項指示暗示,而暗示強烈到讀者無法忽略。詩以「當血之玫瑰/在傷口上盛放」這樣強烈對比的意象作結,既深感同胞的痛苦,又表達出對生命的渴望。本專輯正是命名自圖甘的詩句。希望圖甘可以是一個開始,以後我們可以有機會讀到越來越多的巴勒斯坦女詩人的作品。

此外,本期譯介天地欄目續有鄭政恆的〈里爾克《新詩集》講義〉;美國詩人卡爾.桑德堡(Carl Sandburg)小輯則有鍾國強的譯本和鄭政恆的專門推介,響應前者新近出版的譯著《煙與鋼:桑德堡詩選》。本期以我翻譯的〈龐德《詩章》七〉作結,敬陪末座。 正如上期所預告,阿根廷國寶級詩人迪亞娜.貝列西(Diana Bellessi)將訪港,與洛楓、鄭政恆、萍凡人等詩人朗誦和對話,好不熱鬧。《聲韻詩刊》亦將儘量刊登相關稿件,敬請期待!

宋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