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時收到一位外國詩人朋友的短訊。他不幸患上了新冠肺炎,住進了重症病房,他的肺功能所剩無幾,要靠呼吸機維持生命,感覺命不久矣。這段時間以來,他一直聽著同一個病房裏的病人回顧人生,有互相交談的,有自然自語的,還有低聲吟唱的,這幾乎是他們在生命最後的時間裏排解孤獨的唯一方式。病房裏每位病人昏睡和醒來的時間都不同,他們的故事就像碎片般的音樂此起彼落。
詩人朋友說,這是他聽過最熱愛生命的聲音,為冬天寒冷的病房帶來一絲人性的溫暖。後來,與他同一個病房的病人,一個接一個地去世了,他陷入昏迷的次數也越來越多……過了差不多一個月,再次受到他的訊息。他活下來了!儘管肺功能受到了嚴重的損傷,他已經可以回家休養了。他一直不敢相信這個奇蹟,而且想起那些在他眼前死去的病友,生還者的感覺十分沉重。他惟一能做的就是帶著他們的故事活下去,呼吸自己的生命,再慢慢把它們寫出來⋯⋯

死亡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本期《聲韻詩刊》(Voice & Verse Poetry Magazine)開篇就是俄國詩人阿赫瑪托娃(Anna Akhmatova)的長詩《安魂曲》(鄭政恆譯)。〈致死神〉的最後兩句「天藍色的閃光在至愛的眼中/掩蓋最後的恐懼」,讓我想起那位在遠方走了一趟鬼門關的詩人朋友。他是如此確定自己即將死去,他說他總是想起濟慈(John Keats)的詩〈夜鶯頌〉(Ode to a Nightingale)。很多文化都有舉行新生嬰兒命名儀式的習慣,這個儀式以父母朗誦詩歌作結。此為詩見證生死也。

疫情時期,以詩為證。音樂人鄭靖楠從《聲韻詩刊》中選取了關於疫情的中英文詩歌,用它們來製作「In the midst of」疫症歌劇。這部虛擬多媒體歌劇正在像電視連續劇般在社交媒體上串流播放,以嶄新的方式記錄下在我們痛愛的世界中發生的死亡和生命、傷痛和療癒⋯⋯
宋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