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荒懸有一個《讀音》計劃,紀錄詩人朗誦的聲音,看看網站上出場詩人的照片,已有十五家,將來還會不斷更新。這一期《聲韻詩刊》也有三位女詩人的詩作,刊於《讀音》專欄。
就我所知,詩人飲江的聲音也錄下來了。四月尾,我帶飲江到錄音室,陳子謙剛錄完,下一位是飲江。印象中,飲江的朗誦是一take過,很快就完成。不久,文於天來到錄音室,我們五個人拍了一張照片。影像和聲音都留下來了。有些事物,不會逝去,那怕香港電台YouTube下架刪片,但歷史是抹不走的,一些事情已是大眾的集體回憶。這是記憶與遺忘的爭奪,用心存取、紀錄和堅持的人,總會守護真相,直至最後。
翻閱今期《聲韻詩刊》中,鄧以楷的論文〈也斯的柏林與圍牆——詩與散文並讀〉,我就想起2017年香港書展,我和羅貴祥與陳智德合講「越界之遊:也斯的旅遊文學」(YouTube還有,沒有被香港貿發局下架),我以「牆倒了以後」為題,討論幾首也斯柏林詩作,如今欣見鄧以楷更深入的評論文章。

今年明珠台沒有轉播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但信息越過大洋而來。《不割席》(Do Not Split)敗於另一短片Colette,而Colette導演Anthony Giacchino在領獎時也不忘致意:「香港示威者不會被忘記」(…the protesters in Hong Kong are not forgotten.)Colette中,曾經參與二戰法國抵抗軍的老兵Colette Marin-Catherine,首度踏足德國,更去到昔日兄長去世所在的納粹集中營。這一段慘重的歷史,我們沒有經歷過,但也不會忘記,而且歷史總給我們不息的啟迪。
趙婷(Chloé Zhao)的得獎電影《浪跡天地》(Nomadland)中,法蘭絲麥杜曼(Frances McDormand)飾演的Fern朗誦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十八首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這首名詩在電影中結合Fern舊日的回憶,打開了寬廣的視域。莎士比亞的詩作點出了夏天短暫,人的青春也難免凋殘,活在死神的影裏,但是詩中的對象「你」,在長存的詩裏有似永遠的生命。這並不是青春不朽,而是詩歌藝術不朽。下引梁宗岱譯詩:
我怎麼能夠把你來比作夏天?
你不獨比它可愛也比它溫婉:
狂風把五月寵愛的嫩蕊作踐,
夏天出賃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時照得太酷烈,
它那炳耀的金顏又常遭掩蔽:
被機緣或無常的天道所摧折,
沒有芳艷不終於凋殘或銷毀。
但是你的長夏永遠不會凋落,
也不會損失你這皎潔的紅芳,
或死神誇口你在他影裏漂泊,
當你在不朽的詩裏與時同長。
只要一天有人類,或人有眼睛,
這詩將長存,並且賜給你生命。
台灣詩人管管去世,我們可能想起某一首詩,又或想不起他寫過的詩作。無所謂,且聽管管說:「詩也許是吾的一些日記,吾的一些年輪,吾的一些滄桑,吾的一些感動,吾的一些寂寞,吾的一些喜悅,吾的一些惆悵,吾的一些茫然,吾的一些憤怒,吾的一些瘋狂,吾的一些感傷,吾的一些狂喜,吾的一些淚,吾的一些笑,吾的一些私語,吾的一些淒涼,吾的一些虛無,吾的一些感激,吾的一些悲壯!」
詩作無限,一首詩是吾的,但有些也成為他的,你的,不朽的。病房的病人,一個接一個地去世了,他陷入昏迷的次數也越來越多……過了差不多一個月,再次受到他的訊息。他活下來了!儘管肺功能受到了嚴重的損傷,他已經可以回家休養了。他一直不敢相信這個奇蹟,而且想起那些在他眼前死去的病友,生還者的感覺十分沉重。他惟一能做的就是帶著他們的故事活下去,呼吸自己的生命,再慢慢把它們寫出來⋯⋯
鄭政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