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EDITORIALS

《聲韻詩刊》第59-60期卷首語:聲韻十年

從上世紀初開始,香港的新詩發展出繁複精彩的脈絡,其成就離不開其發表平台,而最主要的發表平台就是詩刊。除了一九五○至六○年代主要由本地詩人創辦或參與的《詩朵》、《文藝新潮》、《新思潮》、《好望角》等重視新詩的文學雜誌,一九七○年代香港文學巨擘也斯主編的《中國學生周報•詩之頁》,後來還出現過眾多由一代又一代香港詩人創辦和參與的《秋瑩詩刊》、《詩風》、《羅盤》、《新穗詩刊》、《九分壹》、《詩雙月刊》、《呼吸詩刊》、《我們詩刊》、《詩潮》、《詩網絡》等詩刊。今天在香港延續這條脈絡的就是已經辦了有十年的《聲韻詩刊》。

《聲韻詩刊》創立於2011年8月,創立之初是一份中文雙月刊,以新詩的創作、評論和翻譯為主,後得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得力於志同道合的朋友幫忙行政、活動、美術、校對、發行等事務,勉強維持。在社長池荒懸、前任主編黎漢傑以及各位編輯的努力下,《聲韻詩刊》每期刊登三十五位或以上本地詩人的作品,為本地中文新詩創作者提供一個多元開放的發表園地。2015年6月,《聲韻詩刊》需要物色一位新的主編,以免終刊。結果我接受了社長的邀請,成為《聲韻詩刊》的主編,轉眼就做了六年。今年8月正是《聲韻詩刊》的十週年。

《聲韻詩刊》前四年的細節,我知道的不多,不便記述,但是我對他近六年的經歷印象深刻。在此略說一二,對香港以後的詩刊編輯也許能帶來一些啟發吧。2015年我剛上任時就通過改版和翻譯為《聲韻詩刊》推出新的形象,大大增加內容量,大刀闊斧改動美術排版。因為我本身有設計書刊和雜誌的經驗,所以我就親自操刀負責美術和排版了。

在翻譯及交流方面,我嘗試效仿一九五○年代主編《文藝新潮》的馬朗,以及繼承香港詩刊在詩翻譯方面的傳統,通過專輯的形式譯介外國詩的風貌,計有「波蘭新浪潮」、「非裔美國詩人」、「現代日本詩」、「加泰隆尼亞專輯」、「馬其頓當代詩選」等。後來,《聲韻詩刊》更常以詩人作單位進行譯介,「譯介天地」欄目就已經推出過世界各地數十位詩人的作品,而且「角落羅卡」專欄在某種程度上為讀者呈現了現當代葡萄牙詩歌的版圖。從2015年起,香港國際詩歌之夜都在《聲韻詩刊》設有專題。為了與其他華語地區的詩壇交流,我策劃過「台灣七年級新生代詩選」(與利文祺合作)、「澳門別有天詩社專輯」(與盧傑樺合作)、「港澳詩人朗誦會」(與袁紹珊合作)、「新馬港澳新詩互讀專輯」(與林韋地合作)、「澳門專欄」(與洛書、雪堇合作)、「澳門詩歌評論與翻譯專輯」等。在專欄方面,李家昇的「游動詩寫室」、印卡的「無聲地」、鄒芷茵的「文字餐桌」、麥華嵩的「風物小識」、夏簷的「角落羅卡」、梁冬莉的「賞畫尋詩」等一直為讀者提供不同的角度去接觸新詩。

在美術方面,除了上面提到攝影師李家昇的「游動詩寫室」專欄,我還邀請海內外藝術家供稿,包括德國攝影師馬田.施勒(Martin Zeller)、澳門畫家蘇惠琼、澳門攝影愛好者維絲、愛沙尼亞詩人畫家馬圖拉(Mathura)、美國詩人畫家斯蒂文.施羅德(Steven Schroeder)、居住在香港的畫家李子玉、北馬其頓畫家左蘭.波博斯基(Zoran Poposki)、英國畫家劉華(Edward Luper)、攝影師艾朗.安分臣(Aaron Anfinson)、意大利畫家真盧卡.高斯坦蒂尼(Gianluca Costantini)、愛爾蘭攝影師奧利華.法里(Oliver Farry)等等。《聲韻詩刊》重視詩與藝術的跨界。從2015年起,澳門插畫師洋小漫一直為《聲韻詩刊》不同的欄目畫插畫,現在她正在成為一位國際知名的插畫師。攝影師阮智謙的攝影則與黃淑嫻的詩作以對話形式出現在《聲韻詩刊》。此外,社長池荒懸主持的「讀音」專欄則讓更多攝影師的作品出現在《聲韻詩刊》,包括梁山丹、羅月眉、杜錦榮等等。

此外,《聲韻詩刊》還多次刊登香港大專院校新詩創作班或創作獎的小特輯,說明新詩創作在大專院校並沒有像坊間印象一般荒蕪,許多大學生還是願意透過新詩這個體裁去抒發個人的感受、對社會的關懷、對世界的思考。而且,Covid-19疫情出現之前,《聲韻詩刊》和香港公共圖書館合作舉行新詩創作坊,每年學員的作品都在《聲韻詩刊》以小輯的形式刊登,並由導師撰寫前言,現在有些學員都已經常常在海內外華語詩刊發表作品了。

隨著《聲韻詩刊》內容量增加,我邀請了鄭政恆擔任評論編輯。從2016年開始,鄭政恆策劃了「馬來西亞新詩評介專輯」、「青年新詩創作坊專輯」、「侯汝華專輯」、「詩學與哲學專輯」、「詩與電影專輯」、「詩與象徵專輯」等。每一個專輯都是豐富與深度並重。在我極度繁忙的時候,鄭政恆幫忙分擔其他編務工作,保持《聲韻詩刊》各方面的質素。

自從2015年6月開始擔任《聲韻詩刊》的主編起,我就同時開始思考如何去發展《聲韻詩刊》的英文部分,以便增進本地英文詩人和中文詩人之間的交流。2016年,我去參加一個關於寫作的研討會,介紹了發展《聲韻詩刊》英文部分的計劃,可是大部分觀眾都不看好。其後我在《聲韻詩刊》陸續刊出一些英文內容,始終感覺難以為繼。2018年,我邀請何麗明作為英文編輯加入《聲韻詩刊》的團隊,3月便以巨量的「CHA: Tenth Anniversary Special Feature」宣告《聲韻詩刊》(Voice & Verse Poetry Magazine)正式進入中英雙語時期,並且每期都以主題徵稿的形式推出。我們驚喜地發現,不僅本地英文詩人常常投稿,世界各地的詩人也留意到這本立足香港的詩刊。《聲韻詩刊》除了展望世界,還容納世界。

十年以來,《聲韻詩刊》的團隊經歷過許多風風雨雨。正如我常常說的,《聲韻詩刊》是一個團隊的努力,每一位成員的努力都同樣重要。感謝每一位為《聲韻詩刊》付出過努力的人,沒有他們不求回報的辛勞,《聲韻詩刊》根本沒有可能堅持到今天。我在慶祝《聲韻詩刊》十週年的訪問上說:「我會將詩比喻成蒲公英。在上世紀初香港詩刊發跡的時候,詩刊就已經好像蒲公英一樣滋養著後世的詩人。我都希望《聲韻詩刊》可以像蒲公英一樣,可以滋養著香港後世的詩人。」

宋子江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