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EDITORIALS

《聲韻詩刊》第64期卷首語:在苦困中書寫

《聲韻詩刊》第64期卷首語

就在香港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之際,上海迎來海嘯般的奧密克戎疫情。強硬的清零措施,讓升斗市民缺糧少藥,備受煎熬。看到上海市民這個月來所受的苦難,不難想起香港也曾在不久前經歷過相似的疫情。從上世紀初以來,兩座城市一直有各種聯繫,可是互相之間又不容易形成有意義的溝通。

詩可以是一種間接的表達;讀詩也可以是一種間接的理解。就在上海封城期間,上海交通大學公布其組織的「2022全球華語大學生短詩大賽」的入圍作品,其中有詩作影射上海封城造成的慘劇,有詩作回應「豐縣鐵鏈女」事件,有詩作探討貧窮、環保、城鄉、性別、言論等中國內地社會的問題,還有詩作表達了對烏克蘭戰事的關懷。我們不妨讀兩首:陳芸靜的〈史記〉和邱碩的〈基輔〉。

陳芸靜的詩作〈史記〉,其題目就已暗示此作是一種戲仿式的歷史書寫,通過小敘事來刻畫和諷刺民族精神面貌。詩作先提到武漢疫情的吹哨人李文亮醫生,接著就提到上海疫情爆發初期一位護士哮喘病發卻因醫院停診而失救死亡。兩件事荒繆得無以名狀,甚至紀念與忘卻並無不同,讓人想起魯迅的〈為了忘卻的紀念〉。詩作接著就引用了魯迅的幾篇小說,包括〈藥〉、〈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最諷刺的是,近年中國尊孔之風再起,而這新一代「孔孟的子孫」所凸顯的精神面貌,卻正是魯迅一百年前所諷刺的那樣:思想迂腐、麻木愚昧。

史記
陳芸靜

兩年前,
一位醫生死了,
寫下〈吹哨〉,
以作紀念。
兩年後,
一位護士死了,
無話可寫,
以作忘卻。
「白菜!包好!包好!」
小栓趁著熱鬧,拼命咳嗽。
狂人趴在電腦前看了半夜,
明天,他接到了請柬:
阿Q和吳媽結婚,
生下孔孟的子孫。

邱碩的〈基輔〉是關於近兩三個月的烏俄戰爭。詩作以下棋的視覺開篇,戰事是由政治家操控的棋子,發動戰爭是毫無感情可言的。還記得戰爭爆發初期,內地有些親俄派一片狂歡,還在拿烏克蘭女性來開玩笑。而在此時,砲彈炸裂,「彈片穿過我所愛者的頭顱」。末句的「我」非常重要。它意味著作者擺脫了詩人對自我的執著,他有共情能力,更懂得從別人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和感受。

基輔
邱碩

棋子落下,冰冷
暮色升起在大門
和廣場
遠處人們狂歡如古舊祭祀

於是砲彈在聲聲玩笑聲中破碎
彈片穿過我所愛者的頭顱

俄烏戰爭是全球關注的焦點。本期《聲韻詩刊》特別推出「烏克蘭詩歌:自由的歷程」專題。我寫的文章回顧了烏克蘭詩歌的歷史,此文刪節本曾刊登於《端傳媒》。鄭政恆也撰文談烏克蘭國民詩人塔拉斯.舒夫真高(Taras Shevchenko)。此專題譯介多位烏克蘭詩人,包括琳娜.克斯騰科(Lina Kostenko)、鮑里斯.赫松斯基(Boris Khersonsky)、謝爾蓋.扎丹(Serhiy Zhadan)、伊亞.吉娃(Iya Kiva)和魯芭.雅金楚克(Lyuba Yakimchuk)。此專題還特別復刻收錄詩人黃藥眠的散文〈我乘著火車穿過烏克蘭的原野〉。

本期秉承本刊重視譯介的精神,刊登了近月去世的美國詩人羅伯特.柏萊(Robert Bly)的詩作六首,以及比利時和葡萄牙詩人比妮迪.歐特(Bénédicte Houart)的詩作十二首。在創作方面,我們欣喜發現香港詩人在苦困中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澳門專欄「寄語海風」集中反映了澳門詩人在抗疫時迸發的創作熱情;英文部分以「Wall」為主題徵來的稿也呈現了各地詩人對於眼前的困境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

也許,儘管所受的苦困各異,鄭顯麟寫出了許多詩者的心聲:「從欄柵的格子中/拼湊渴望的文字」。

宋子江

參考閱讀:Student poetry contest in China becomes unexpected outlet for dissent (The Washington Post)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