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為詩刊寫卷首語在十多年前初加入團隊的時候。當時對於新鮮的職務很自然地產生出儀式感,好像原始山峰上有一本書,正要起步去取。最近展讀《東西之間:梁秉鈞的中間詩學論》、《台灣現代詩美學》等幾本好書,趁此時此地重新領會「浮動」、「中間」、「斷層」、「碎片化」等詞語所可能洐生的意念和想像,彷彿與寫詩讀詩,甚至經營詩刊的經驗,都更加深刻地相互呼應了。
讀今期李浩榮採訪洛楓的文章,洛楓提及碎片化寫作,說到人的精神世界「本來就是碎片式的,意識往往也不是連貫的。回憶也是這樣的,即使我們童年經歷過同一件事情,但回憶起來卻可以千差萬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詩歌的語言誠然適合呈現人的內在情感。即使就著一段回憶一個主題,經過漫長的資料發掘和準備,最後的成果都未必是預料之內的。
最近路經中環地鐵站,站內正進行著紀念張國榮的小展覽,驟眼看擺放著不少插畫都是依據張國榮的經典劇照和大頭照來創作的,有點像是要捕捉一個已然「定形」的明星。我是他的粉絲,仍不禁幻想,假如他仍然在世,不知今次洛楓的訪談內容會不會截然不同,他是不是仍然和水仙一樣不可觸碰?文學提醒我們萬事萬物無不浮動,當然沒有絕對的是與否了。更重要的是,有些遠逝或了斷反而開拓了新空間,詩人可以進入其中暫時棲身,從而擺脫、伸展或創造。

又讀到姚樂桐的〈朗誦美學與風格探索——西川 2022 公開講座及創作大師班〉,西川對詩歌朗讀的見解十分精闢,讀者如果錯過了活動,必然也能從文章得益良多!除了講解朗讀詩歌的四個外在條件以外,西川也提及一些實用的朗讀技巧和重點等。在這些穩健的基礎上,詩歌表演者(不論是單純朗讀或是其他詩歌為本的跨界表演)如果可以進一步關顧內在情感、作品(與其意義浮動的空隙)和參與其中的形式三者之間的關係,利用其中微妙的撞擊,我想必定有很多可能性。
本期好讀的內容還有不少,例如宋子江繼續發表他翻譯的龐德《詩章》、劉偉成評論飲江詩歌的長文〈描擬歲月軌跡的微積分——析飲江詩中的「自我衍異」〉、「讀音」專欄轉載黃淑嫻(詩)、余婉蘭(詩)、梁匡哲(詩)和周姍祐(影像)的作品等。
我自己最愛的依舊是自由投稿的「創作時空」園地了。十年過去,這片窗景依然隨日子流變,保持著活力。可見,半途上我們未必孤獨,也總可期待美好的事物吧。
池荒懸